《不抱怨的生活,怎麼做得到?》  作者:章成
------高靈說的「眼界」,跟你想的不一樣
 
現在很多家長想把孩子送到國外,認為拓展「眼界」很重要,可是我們不也聽說過很多喝過洋墨水的碩博士,在國外待不下去,回到家鄉也是到處跟人家格格不入,最後落得高不成低不就嗎?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?難不成「眼界」也會害人?
 
說到「開拓眼界」,一般都以為是要去國外多見識些更好的什麼,才是開拓視野;其實這雖然值得鼓勵,但也會有弊病,這個弊病就是有了某些眼界以後,反而變成看不見「當下」。
 
所謂的「當下」,就是在此時此刻圍繞著你的「別人的狀況」。到國外去增長見聞,你看東西的種類與數量是增加了,但不見得你對「當下」的「敏銳度」是增加的,這兩者是不同的向度,否則就不會有所謂「專家是專門害人家」的說法了。如果你「眼睛的餘光」很窄,就算學了很多東西回到家鄉,反而會到處跟人家格格不入,不知道如何靈活應變,變成人家眼中排斥的三寶,自己卻覺得自己比較優越,這種人也很多。
 
「眼睛的餘光」是什麼意思呢?例如有的人的眼睛只能看到前方,那就很容易變成馬路三寶,有的人可以看到左右一百八十度,那他在別人的車子才闖入視線的邊緣,就可以立刻做出反應,有的人的餘光甚至能夠敏感到身後的事物,那就甚至能同時知道前後車的相對態勢,而能夠無往不利了。
 
所以什麼是「眼界」呢?眼界不只是你「看過什麼」,更是你能不能「看見當下」;看見「當下環繞著你的真實狀況」。
 
所以讓一個人的成長最快的,並不是遠渡重洋去留學,而是從切身遇到的事情裡面,去開展出你的「敏銳度」,這就是「眼界」的另一個更高層次的意義---拓寬你眼睛「餘光的寬度」。
 
例如現在開車的人,愈來愈不會禮讓,你就必須在腦中更新你的印象,不能再認為只要遵守交通規則就是安全的。你能夠「入境隨俗」去做調整,這才是「有眼界」、「有修行」,也才能叫做「看見當下」。又例如你覺得禮讓是個好的文化,你可以去實踐,但是你更該優先知道,社會現在的「實相」並不是這樣的,因為現在整體的駕駛風氣,已經與十幾年前不同,因此你就不能期待別人也會做同樣的事,認為人家「應該要怎樣怎樣」。有這樣對當下環境的認知,當你的禮讓面對別人的不禮讓時,你的心情才能夠寬鬆,不會去跟人家理論或吵架。而由於認識現在的「實相」,有的時候「禮讓」如果會發生危險,你也就會立即變通,懂得該讓或不讓,說不定要立刻猛按喇叭,或懂得作假動作去威脅對方,好讓對方閃避。
 
很多人學得愈多,反而愈是活在自己的想像裡、應該裡,而不是活在實相裡,那這就不是「有眼界」。很多心善的人都是所謂的「小綿羊」,在這個社會上很容易受傷,而在那個當下你總是不知道怎麼處理、也沒有能力立即做出反應,於是就只能生氣在心裡;可是這個生氣會導致你更是只會執著地用你的「對」去對照那個「錯」,然後你的情緒就會一再發生,卻沒有開展出有智慧的應對方法,那你的這些心裡的「對」,無論是國外學來的還是經書裡看來的,這些都不叫眼界,而是叫做「障礙」,佛法裡說的「所知障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 
所以開拓你的眼界,就是要常常放下你心裡頭的「應該」,從各種角度,去認識你所在的「當下」。愈有在做這樣的練習的人,他的心就會愈開悟,然後也就愈能夠突破盲點,靈活地處理事情,那你就會明白金剛經裡面所說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的意思。至於這個世界,或許真的有很多人的行為會讓你覺得不健康、不OK,那你可以怎麼辦呢?最有智慧的態度,就是「藉由別人的行為,產生自己的反省」,因為這樣子你的人生就會因為有他們的出現,反而幫助你更往上走。
 
例如遇到服務不週的商家,別只是生氣,你就自問:「以後我該怎樣留心,做生意才不會變成那樣呢?」遇到誤會我們的人,你就自問:「如果怎樣說話,或先做什麼核對,就可以減少誤會呢?」開車被人家擋了,你就自問:「我要怎樣不會變成擋了人家路,而不自知呢?」你可以藉由這樣做,打開你的「眼界」。
 
人生能往上走的人,都是藉由別人的行為,產生自己的反省,而方方面面都一直這樣去學習的話,這些「方方面面」就會像是「水」,能讓你的成就水漲船高。並且,當你在生活中一直是透過這樣的方式,累積與拓展出許多角度的視野,因而感受到成長的好處時,若再遇到了別人會覺得討厭或困擾的事情時,你就會自然而然地沒有什麼抗拒的情緒產生,只是會很「活在當下地」直接去面對和處理,不會像以前那樣氣得整個晚上都睡不著覺了,那你會就知道,為什麼真的可以有所謂的「不抱怨的生活」,其實就是這麼做到的。
.
.
.
※文章歡迎分享,請註明出處連結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mily 的頭像
    Emily

    Emily多重多元收入的理財路

   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