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為什麼你給孩子最好的,他卻要去闖禍?》 作者:章成
狄鶯的小孩的這個事件,引發許多人探討把小孩子送到國外讀書的利弊,這些年紀很輕的留學生出去以後,好像不是大好就是大壞,其中關鍵的因素究竟是什麼?很多家長都很捨得給孩子最好的,而且也並沒有給他們很多壓力和要求,為什麼孩子出國去了竟然會變壞呢?這些富裕家庭中親子教育的疑難,其實裡面也深藏著人生的大智慧,值得我們從中瞭解、學習。
人因為離開舒適圈而產生適應的問題,是無論在哪一個人生階段都會有的,可是對於年紀很輕就被送出國念書的孩子們而言,卻可能會是衝擊很大的大事,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台灣的時候,大多都是被照顧得很好,送他們出國唸書,其實是有點像以前送孩子去當兵一樣,他們突然間就要離鄉背井去面對完全陌生的新環境、以及面對寄人籬下的各種壓力和問題。然而,這些卻不是「已經當大人很久了」的父母親能夠充分體會的,更有不少父母親總是想著:「我給你們的都是最好的。」「那些我去拜託的叔叔阿姨都會幫著你的...」,所以輕忽了孩子適應問題的難度。很多人只會跟孩子說:「你要好好努力啊!」、「你可以的!」、「你就要跟著人家學、看人家怎麼做啊!」等等,可是孩子的內心卻在那樣的生活裡開始烙印下許多傷痕。
其實能被送出國唸書的小孩,家境多半都比一般人富裕,他們之中,許多人從小就感覺父母都很忙,沒有太多時間陪他們,所以成長過程中比較少感受到親子之間的那份親密感。可是另外一方面,他們從小就看到自己擁有的一切,都比別人更多、更好,所以他們又享受得到「眼睛長在頭頂上」的那種優越感。於是,他們內心其實是有缺憾的,可是外在又顯得比別人強,他就會用這些外在的擁有去彌補他自己那種搞不清楚的缺憾感,於是父母所給予的一切優渥的條件,就讓他們拿去變成「證明自我價值」的東西,而漸漸地形成了所謂的「養尊處優」。
這份「養尊處優」出了國去,開始寄人籬下的時候,這中間的落差就太大了,這就是這些父母親沒有考慮到的。孩子因為已經習慣在自己的舒適圈裡面感到優越,又覺得自己都是聽從父母的安排出國的,所以當他遇到很多事情受到打擊時,就會開始怨怪環境與父母。的確,很多父母只是很用心地選擇學校、寄宿家庭,可是卻把孩子的適應問題看得太簡單,而沒有去深思該怎麼處理和幫助。這些富裕的父母想的是:「就讓小孩順便去磨練磨練啊!才會更懂事。」
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他們自己在社會上是屬於比較成功的那群人,做事的能力以及抗壓性,可能都是比較強的,用這樣的自己,去看孩子去國外唸書這件事,很可能就會低估了孩子所受到的衝擊。當父母親們想「讓小孩去國外增長增長見識」的時候,他們把焦點放在孩子未來前途的美好上,並且也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,給了孩子最好的未來,可是他們不知道其實自己做的事情的另一面,就像是把一株一直是在熱帶地區生長的花朵,直接移到寒帶裡,讓它去面對環境一樣。
為什麼差距會是這麼大呢?因為在台灣念書是選擇過、同質性較高的讀書環境,學生來自環境比較相同的家庭、能力與階段也比較相近;可是國外的求學環境會遇到的同學和文化的差異,就跟當兵一樣,會遇見來自四面八方的人、龍蛇雜處。甚至會遇到在家鄉從來不會遇到的被歧視、被霸凌的問題,所以並不能說他們是「溫室的花朵」,而是這些挑戰實在太不一樣。
一個從小「養尊處優」的孩子去進入一個完全不同文化的社會,在人家的眼裡,就變成是個「常常在狀況外」的人,可是他自己看不到那個「別人眼中的自己」,無從理解衝突發生的原因(這其實對任何人都很難),就會覺得都是別人在找他麻煩、對他不友善,而不曉得除了念書之外,入境隨俗與理解當地不合理的事情(例如歧視、階級),其實是更重要的事情,可是這種連當地的孩子都要體會、學習十幾年的東西,要一下子壓縮在幾年間完成,那也是挑戰度很高的,那他若是常常遇到這些自己消化不了的衝突,在這些挫敗感中,會變得怎樣呢?他就會因為感到受苦而漸漸變得「偏激」。很多留學生在國外過得不好以後---特別是那些常常都是自己一個人去面對壓力的學生---很多人都會在思想上變得愈來愈偏激,這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。即便他們最後不想待在國外,回到台灣求職,如果他們沒有處理掉這個負能量,又自己覺得頂著留洋的光環,你就會看到他們跟人家處處格格不入了。
然而,除了「養尊處優」之外,使得孩子容易在國外發生適應不良,並且變得偏激的重要原因還有一個,這個部分就是大部分人沒有看到的角度了:
家世背景富貴的孩子,其實有一個天生帶來的「靈魂功課」,就是他們去看人性的時候,常常容易去放大黑暗的那一面。
這是很多富裕家庭的父母,並不清楚的事情,所以如果你是這樣的家庭的父母親,今天你可以從這篇文章裡面得到一些之前你對教育孩子,沒有看到的重要角度。
富貴人家的孩子,因為家庭環境是屬於富裕階層,當別人常常來他們家逢迎諂媚的時候,他們小小的心靈其實都是看在眼裡的,所以他們看到的世界跟一般的孩子比較起來,是比較「黑」的,於是他們的心思就會變得比較敏感。
如果是一般家庭的孩子,人家給他一點點什麼的時候,他很容易覺得開心、感謝,心裡會感覺到那份「甜」和「暖」,因為通常這樣的家庭,往來的人際關係是比較單純的,所以孩子的想法也就會很單純;可是富裕人家的小孩你拿東西給他,因為他本來就很優渥,所以他心裡面常常是沒有感覺的,甚至還可以敏感到「你們還不是想拿這個來跟我拉關係、套交情...」他們看到的反而常常是這些。等到他們再懂事一點以後(進入國中、高中階段),他們會更看得懂出入在他們家裡的那些人,他們的包裝、虛偽和勢利眼,所以你說他有福氣,也沒錯,可是同時他也會很早就看到很多人性裡面的「黑」,而讓他對這個世界落入比較「悲」(負面情緒)的思考模式中。然後,又由於富裕的家庭環境很容易讓他覺得自己不凡,所以如果遇到挫敗,他就沒有那個習慣去檢討自己,而是把矛頭指向別人的「黑」,怪罪於同儕、老師、學校、甚至這個世界。如果他沒有反求諸己,一直在這種怪罪當中,他就等於一直在蒐集這個世界充滿邪惡的證據,因而常常陷入與別人的對立與抗爭,就根本不會想要去找到包容的角度,與求取雙贏了,那他的性格就會開始變得偏激。
所以為什麼很多轟動社會的殺人事件,兇手落網時,社會大眾總是覺得很意外,因為兇手居然是出身於富裕階層的家庭。如果你正是屬於高成就、富裕階層的父母,希望你能明白到:你對於小孩的教育雖然很用心,但你只是用心在你自己注重的那些面向,可是你的孩子遇到挫折時,由於前述所講的兩個原因,他其實是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變得偏激的;所以你就要知道該怎麼調整你的教養方式,來幫助孩子做他這個「在先天上比較會遇到的功課」。否則你把他送到國外(尤其都在青春期),讓他人在更遠的地方,很多他的過程你更加跟隨不到,那麼你的小孩很可能就在這個看似被人家羨慕的安排裡,事實上變得出乎預料了。
高靈說,人愈往上走,或投生在愈富貴的人家,他要做的功課就愈複雜,這是宇宙之必然;但是能做愈複雜的功課,也代表著你這個人距離脫離輪迴,也相對是比較近的,所以「富貴」確實就靈魂的學習階段而言,它是一種福報。所以在富貴環境中的父母,與所生的小孩,你們都會面對更複雜的人性、也會較多地碰觸到一般人碰觸不到的人性黑暗面的課題,你要能很接納這樣的靈魂學習階段,因為這是好的、有福氣的,代表你已經進入靈魂就「脫離輪迴」而言,更「後面階段」的學習歷程了。不過,因為富貴是一種力量,所以這個階段的特色就是「一念成佛、一念成魔」,也就是俗話說的,「會大好大壞」。例如說,如果你沒有辦法去理解孩子所受的苦,那麼當他走偏的話,因為他的富貴,他所闖的禍也會比別的孩子來得更大。
所以現在就要告訴富裕階層的父母親們,會讓孩子「一念成佛」或「一念成魔」,關鍵的那個「分界點」是什麼?
那個分界點,就是他「有沒有感謝」?
生活中比較「沒有感謝」的孩子,即使他懂得表面上的教養和禮貌,可是他的基調就會是比較不友善與自我的;如果他又生在比較富裕的家庭,很小就看到很多人性現實、虛偽的那一面,那他看世界的眼光則是黑上加黑,他的思考模式就會是「悲的」、「受傷的」,簡單地說,他對「人」基本上就會是懷疑的、討厭的、或是看不起的。
在這樣的基調底下,遇到不順利的事,他很容易去看到別人的手腳哪裡不乾淨、別人是怎樣的有偏私、或勢利現實等等,可是他就會只盯著這些「他認為的真相」看,其他的角度統統看不到了。然而,如果他平常就有感謝的能力,他內在的基調會是「有暖度的」,那麼遇到跟別人有衝突的時候,他就會比較有包容力,會想試著用不同角度去找找答案,然後通常他就會找到比「對」和「錯」更多的東西,那就是「理解別人更多」與「讓事情更圓滿處理」的能力。
如果人的身體需要維持「體溫37度」才能夠健康運作,那麼人的心靈也需要維持一定的暖度,你才能夠在不順利的事情發生時,有心靈的空間去學習智慧,而不是隨著情緒去闖禍,而這個能給你的心靈帶來暖度的東西就是「感謝」。
「感謝」看起來是給別人的,實際上是在維持你自己「心靈的體溫」,如果你失溫了,你的心就是冷的,表面上你還活著、幽默著,但是你會發現自己的人格基調就會是黑色的、不信任的,你就容易盯著人間的黑暗面,在裡面變酸、厭世、激憤。也就是說,生活裡面的很多事情,你如果沒有用感謝去看的話,就很容易掉進「悲」裡面(意即只用「損失感」和「受傷」去看事情)。所以富裕家庭的父母親對孩子的教育,很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有感謝的能力。其實感謝是一種「能力」,如果沒有去培養的話,它不會自然就有的(註1)。有很多的父母親雖然賺到了錢,但是自己也過得很辛苦(沒有生活品質)、甚至也是踩著別人爬上來的,所以他自己無形中就會失去感謝的能力,那這樣的話,小孩子就會在這種「無形的示範」中有樣學樣,他的氣質就會變得自我、對周遭沒有感謝了。
(註1)如何開啟由衷的感謝,方法可以參考「奉獻」一書,商周出版社。
所以富裕家庭的父母,要培養小孩子有感謝的能力,這是特別重要的。「有感謝的能力」對他的一生會有非常深遠的影響,因為這樣子他所看出去的世界,才會是讓他願意積極和向上的,那他的人生才會走向「大好」;如果沒有感謝的話,他的心會感受不到人與人之間的溫度,就會變成一直只能去看到人性黑暗的那一面---也就是所謂社會現實、無情、冷酷的那一面。而一個人如果從小時候就已經開始從這個「悲」的角度去看別人、看世界,那隨著年紀漸長,他做人處事所累積的因果,就會讓他的內在與外在,從地獄的第一層、第二層、第三層....這樣一直陷落下去。也就是說,他心中的負能量就會一直帶著他去建構讓他愈來愈苦、愈來愈充滿衝突的人生境遇,然而順著他那個「討厭這個世界」的邏輯,無論怎樣苦,他終究不會去檢討自己的問題的。
鄭捷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所以,經過上述的探討以後,我們會知道,「狄鶯的孩子的事件」的這些報導,不是讓我們停留在「對」、「錯」,與歸咎是誰的責任的討論裡面的,而是讓我們透過這些別人發生的事件,去給自己一個可以借鏡的故事,來讓我們增長智慧,走向更好的未來。所以看了人家的事情,做父母親的可以問自己:我有沒有常常在生活中去看到感謝呢?我有沒有教我的孩子如何由衷地產生感謝呢?我們是否瞭解忽略「感謝」這個品格的可怕呢?
以前,在台灣大家都還是相對貧窮的年代,經濟才剛剛開始上來的時候,大部分的人都是懂得感謝的,因為那時候人們沒有太多慾望和比較,反而是有很多的生存問題,必須要互相幫助才能度過,因此那時候的人就比較容易對周遭的人事物看到感謝。而由於有感謝,心裡面就會比較有「別人」,所以做事情就會有一個分寸,比較懂得所謂「做人的道理」。可是當大家開始有錢了以後,變成了把賺錢當作最優先,就開始忽略所謂的「教養」、「修為」;連「教育」也變成了只是一種「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」的競爭工具,失去了「教育」能夠「涵養品格」的這個最珍貴的功能了。而所有涵養裡面最重要的失去,就是我們失去了「感謝的能力」。
然而,如果一個富貴的家庭,父母親沒有感謝的涵養、對小孩又忽略了「感謝」的教育,這個家庭就會變成道德經裡面說的「德不配位,必有殃災」了,那這個富貴是絕對無法持久的。而且一旦災禍來臨,它的力道也常常猛於一般人家所會遭遇的,為什麼呢?因為「富貴」就像是一個比較大的重力場,好的事情進來會加速,壞的事情進來也會加速,這就是為什麼在命理上有「生在富貴人家的孩子,人生容易『不是大好就是大壞』」的說法。古人還有一句話說「富貴險中求」(註2),這意思並不是叫人鋌而走險去追求富貴發達,而是在提醒人們:「富貴」會帶來很大的挑戰,必須更懂得感謝和謙卑,願意放下身段去學習人生的智慧,才能夠真的去享受與持續這份福氣。所以說實話,要在功成名就裡面當一個大家所謂的稱職的父母親,其實挑戰是更大、是更不容易的,絕不是很多人認為的「有錢好辦事」;而任何擁有更多的人,也都會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苦,不是容易向人訴說的,所以對於他們的人生所發生的種種問題,那一切的不易,恐怕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,才能懂得的了。
.
(註2)延伸閱讀:《「富貴險中求」的真義》
※文章歡迎分享,請註明出處連結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