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「朋友」別亂交,進入「小圈圈」是你被剝削的第一步》 作者:章成

「我是被朋友騙到柬埔寨去的。」很多人從地獄逃脫之後,這麼說。

大部分人笑這些人天真、貪心、笑他們識人不清,也覺得自己不會掉入那樣的陷阱。不過,以前就有一句俗諺:「自己被賣了還在幫人家數鈔票。」在平常的生活中,其實很多人已經在類似的境遇中(雖然還只是掉到地獄的第一層),自己卻渾然不覺呢。

例如很多人是因為有苦、有困頓,所以接觸了學習身心靈的領域,這本來是件很好的事,因為自己是要來幫助自己覺醒的。但是到後來,他反而在裡面逐漸偏頗、逐漸沈淪、甚至成為人家的「下線」,既被剝削也去剝削別人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如果你去看,這些演變都是從加入「小圈圈」開始的。

所以既然你要覺醒,今天這則大日如來的訊息就會對你很重要了:

「覺醒」的第一個步驟就是:不要加入任何團體裡的「小圈圈」。

視野狹隘的人,常常不知道自己視野狹隘,可是視野狹隘就很容易碰到事情會有情緒。當這個情緒想要被認同,就很容易找相同程度的人吸引在一起,發展成一個小圈圈,在裡面彼此催眠、彼此取暖;然後又慢慢會發展成彼此要求、彼此控制。有些「小圈圈」背後有更大的陰謀,他們就是要來把你洗腦的,那你就危險了——宗教圈或靈修圈裡面的團體,這種陷阱尤其多。

特意要洗腦你的「小圈圈」,不是今天我們要談的重點,因為人們更容易掉入的,是自己去創造出來的「小圈圈」。只要你自己都不會去創造它,那麼刻意要把你洗腦的「小圈圈」,你自然就更不會掉進去了。

並不是小團體就是「小圈圈」。這裡所謂的「小圈圈」是指:不知不覺變成聚在一起道人長短、論人是非;經常批判這個、批判那個的人際圈。你們聚在一起最大的「快感」是建立在這裡的話,那麼這便是「小圈圈」最明顯的特徵。

尤其是經常聚在一起批判外界的小圈圈,會讓你自以為很有理念、比別人更「正派」,這是更不容易察覺其弊病的一種小圈圈。

其實真正「有在修」的人,對於別人的事情,只會拿來反省自己,看看有沒有能夠用來幫助自己成長的養分;可是上述說的「小圈圈」的人,聚在一起都是在講人家的「對與錯」、「好與壞」。因此,你會發現這種「說長道短」還有一個特徵,就是在跟他們談話的時候,你的情緒是會一直被他們拉進去的。

如果你自己在生活中累積了許多情緒,加入「小圈圈」剛開始會讓你感覺情緒得到出口,終於可以釋放,彷彿大家是在裡面互相支持、互相照顧的;而這個小圈圈的朋友也會讓你覺得大家都是很有「情」、很有「愛」。可是待在小圈圈久了以後,害處就會逐漸浮現了!首先,它會讓一個人不知不覺地退步,慢慢地變得更容易被情緒控制。

因為你的觀點與情緒總是會被其他成員認同而強化,讓你在實際的生活中遭遇問題時,更看不到自己的盲點,卻習慣對別人片面的論斷。於是每每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,你們雖然會彼此討拍,卻實際上對許多人事物累積更多看不慣的情緒。結果有一天,當某件事情碰到利字當頭時,你的內心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(也許會對別人造成不公平),可是就會「突然有一股不甘心的情緒上來」,一種莫名其妙的衝動就讓你想要狠下心那樣去做了。

請記得,當你明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,卻又有一股氣憤的情緒,讓你執意想去這麼做時,這就是你「變壞」了。

在這個時候你也可以觀察到,自己開始有一種扭曲:例如會給自己一種可以合理化的說詞,去支持自己的所為所為。當你觀察到自己有些這情形時,你就知道你已經被情緒所控制,開始在做按照你的良知,本來是不會去做的事了。這就是待在小圈圈愈久,愈會發生的第一種變化:你在現實中的為人處世,會愈來愈偏頗。

其次,加入「小圈圈」,慢慢會變成被人家利用的「下線」。

「小圈圈」其實就是派系的雛形。「圈圈」剛形成的時候確實會是比較單純的,但是那些成形已久的「小圈圈」——你可以去觀察——就會有隱性的階級存在。例如即使是在公園裡面,看似無害的「八卦小圈圈」,只要時間一久,都會出現被拗被欺負的成員。因為「小圈圈」表面上有情,但實際上就是一些喜歡計較、想要占人家便宜的人,在用這個「情」去試圖控制別人的一個交際圈。所以每個小圈圈久了以後,企圖心與能力比較強的人,就會漸漸地把手伸進弱者那裡獲得利益;而弱者也會再循同樣的模式,去找更弱者(也許是新成員)下手...就好像一種上下線的關係。很多人在宗教或靈修道場裡面所謂「被騙」、「人財兩失」的經驗,其實仔細去看,很多也就是一個從「結為緊密的小圈圈」→「被控制」→「被榨乾」的過程。

最後,「小圈圈」會讓人愈來愈窮

因為「小圈圈」的觀念是封閉的、盲點是很多的,那麼就算一個人過去累積了些許財富或成就,也會開始退步、開始走下坡,所以久而久之,他的舉止也會反映出計較、窮酸的感覺。那麼只要是過得更健康、層次更高的人接觸到他們這群人,都會馬上感覺到那種器量狹小的感覺,而想要遠離。換言之,這變成了一個「反淘汰」的循環:心態健康的成員會離開、真的能幫助他們往上走的人不會想去接觸他們,只有層次一樣低(甚至更糟)的人才會一直過來聚集...那麼這些人的人生還上得去嗎?

回顧當初,本來你去靈修、學習,是為了找到「我是誰」,可是在小圈圈裡,你卻是在強化那個讓你愈來愈封閉的「自我」。所以你要離開「小圈圈」,維持自己是一個「覺醒的個體」,才能夠在靈修的路途上慢慢去知道「我是誰」。

這裡就可以接著談,什麼是那個「靈性的我是誰」,什麼又是「自我」了。當你找到所謂的「靈性之我」時,那個「我是誰」絕對會很有慈悲、會很有愛的;你會真正的去為人奉獻,而不是想去討愛。也就是說,明白「靈性之我」的人,他的行為模式一定是從「感謝與反省」出發的,所以他對這個世界會用更多角度去看,並且願意去入境隨俗,因而能夠更有柔軟度,去等待(或引導)別人的成長,他不會喜歡批判。

而凡是沒有從「感謝和反省」出發的,那都會是「自我」無誤,這一點是絕對正確、也是如何區辨「自我」與「靈性之我」兩者的重點。當然現在有很多宗教人士或政治人物,明明是因為自己想要舞台、想要發展,卻也很敢把「感恩」、「無私分享」掛在嘴上,說他們所做的事都是為了回饋社會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。不過這樣的人,無論如何嫻熟於包裝,面相是會反映出來的,你看面相就不會被欺騙,但這也不是今日的主題,就先略過。

「小圈圈」的害處,當然並不限於身心靈的領域,所以無論在那裡——包括職場或其他社會社團,你都可以去警覺自己是不是正在「小圈圈」裡面。例如你們一票人在一起的時候,是不是經常把你們的興趣,放在談論別人(或別的團體)的是非、放在小道消息的交換上呢?或是只是在同溫層裡面相濡以沫,並沒有促使你們更有能力去面對現實呢?請記得:如果它現在已經是個「舒適圈」,它遲早會變成「小圈圈」的。只要有這些跡象,你就要去調整這樣的互動模式,如果不能調整,那你就要考慮離開,去其他真的能督促你成長的地方學習。

如來說:不加入「小圈圈」,是「覺醒」最起碼的第一步,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的話,還談什麼「修行」、「成長」呢?學習心靈成長的目的,本來是要讓你卸下自我封閉,更輕盈地飛翔在人生之中的,請不要不知不覺地,又跑去跟別人勾綁在是非中,一起往下掉了。

最後是老師的補充:

在日本文化中,你要被某個人叫作「朋友」,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、通過某些審慎的觀察,才會得到這個認可的。可是台灣人則不是這樣,才剛認識一週的人,父母親問起也會說:「那是我朋友。」所以我們對「朋友」的定義非常寬鬆;認識一天也是朋友、認識二十年也是朋友。然而你若仔細去想,這樣其實就很容易出問題。

因為當你沒有區分地把所有「認識的人」都稱為「朋友」時,心理上便很容易用同一個「對朋友的相處標準」來對所有人,可是這明顯是不對的。例如你會告訴自己:「不信任朋友這樣不好吧!」「不能跟朋友擠一張床,說不過去吧!」可是事實上,這位「朋友」可能你才見面不到幾次而已。愈年輕愈不黯世事的人,就愈容易發生這種狀況,所以一個才認識三天的「朋友」找他去參加奇怪的PA、找他去聽什麼說明會,他都會覺得不好意思拒絕。

所以不要再那麼輕易地把你熟悉的人都稱作「朋友」,你會發現自己就不會被自己說出口的稱謂給制約了。反過來,也要小心那些明明才剛認識五分鐘,就喜歡稱你哥、稱你姐的人,這些稱謂就是為了拉近彼此的關係,但是你們真的有這麼「熟識」嗎?有如此的覺察,你就會比較有能力保持客觀地看待對方,你的天線也會更擦亮一些了。
 
文章歡迎分享,請註明出處連結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mily 的頭像
    Emily

    Emily多重多元收入的理財路

   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