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為什麼你的生活必須「豐盛」?》 作者:章成
為什麼你的生活必須「豐盛」呢?因為「豐盛感」是你的人生想要往上走,非具備不可的「本錢」!所謂的「豐盛」,就是你的心裡會「有餘裕」,而有餘裕的人,做事才會有「空間」,思考、想法才會有變化和創造力,那你的人生才會有本事往上走。
你現在能不能過得有豐盛感,跟你的上一代也有關係的,因為上一代的習慣會成為下一代的束縛。例如台灣五、六年級的上一代---二、三年級的人,因為戰爭或貧窮的關係,他們會習慣節省,本來節省並不是錯的,但是節省到後來,變成了習慣對自己吝嗇,「對自己吝嗇」就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了。
對自己吝嗇的人,其實是變成了「只相信錢」的,他的心經常是處於一種「旋緊」的能量狀態,沒有餘裕。例如有一些二、三年級的父母,因為出生的時代很窮,他們就很努力工作,也很努力存錢,存了錢也拼命去投資、買房,於是後來真的也變成了所謂的有錢人,可是他們過得並不「豐盛」;因為他們覺得錢很重要,又是好不容易才賺起來的,所以他們對於生活的享受和品質都很不注重,有好多的捨不得、甚至於窮酸。比如說人家送他什麼,他就會用人家送的,既然有可以用的,就捨不得去買自己真的喜歡、或品質真的好一點的東西來用。或者家裡可能有很多居住上的問題,他都是只肯花小錢去做零零碎碎的修改,就是不肯請個設計師,好好把問題從根本上改變、把整個家升級。在他們的盤算中總是覺得靠自己這樣弄弄就行了,但其實都是因為捨不得在湊合著用,所以有時候你到這些有錢人家裡去的時候,真的是會嚇一跳,他們把自己的生活過成這樣,可是子女每個都在國外念醫科、念博士。
確實,對於栽培子女他們顯得是很捨得花錢的,可是這也不是因為「豐盛」,而是攸關面子與「延續自己面子」的事,才肯去砸錢的;他們的子女實際是覺得,在這樣的父母的眼皮底下生活很無趣、很有壓力(因為父母總是只在意他們的各種成績表現),所以這些子女長大以後,就會選擇跟父母親保持距離。那這些父母便感覺到子女是不是翅膀硬了,怎麼就離得遠遠的呢?但他們不會檢討自己,反而會因為不安全感,就開始用金錢去控制小孩。例如在自己的住宅附近購屋給孩子,誘使小孩住得近一些;或是暗示聽話的孩子會得到最多的資金等等...那他們的下一代,如果是不貪圖父母財產的人,就會自己去好好工作、創造自己的一片天空,可是如果剛好也是比較沒有安全感的孩子,就會貪圖父母的錢,不會實實在在去做事,真的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,他就會為了「錢」去討好父母,背離自己真正適合的方向,又壓抑自己很多對父母親的情緒,於是產生很多變態與扭曲,結果他的人生也會發展得不好,他也不能打從心裡感受到豐盛。
所以就存款數字而言,這種父母很有錢,可是他們一輩子都在為別人的眼光而活,活得很在意、無法自在,他們其實仍然是貧窮的。
另外一種二、三年級的父母,是金錢、心態兩者都貧窮。這些父母通常沒有遠見,不知道如何用錢去栽培自己或投資,賺的錢通常不知不覺就在生活中花光了,就這樣一直都不能存到第一桶金,甚至一直被帳單追著跑,於是他跟別人的財富距離就變得愈來愈遠,最後就墮入貧窮線以下了。然後一窮了以後,他的任何觀念想法,又變得更加保守,也變成了對自己吝嗇的人,該花的錢更不肯花(所謂的「人窮志短」),結果形成了一個貧窮的迴圈,即便在經濟起飛的時代浪頭中,他也沒能跟著水漲船高。
第三種父母,他們是真的心裡有「餘裕」,而能活出豐盛的人。他們的錢除了懂得拿去投資理財之外,也懂得拿去讓自己能夠享受生活,讓自己的心能夠因為得到滋養而「放寬」;而一個人的心是放寬的時候(也就是有餘裕),他思考事情,能夠接受的角度就會更多,應該投資的就會勇於去做,該花錢去享受的也不會省,於是他跟社會的接觸面就會比較寬廣,會看得到、也能理解時代趨勢。這樣的人做了父母,通常跟下一代的代溝就不會太大,因此這種家庭後來就會發展得比較好,除了真的會愈來愈富裕,父母晚年的時候,跟子女的關係也會比較和樂,這樣的家庭就會興旺。
這就是在二、三年級那一代的父母們,他們活出的三種家庭型態:有錢的貧窮、貧窮的貧窮、以及真正的豐盛。誰是哪一種家庭,相信你都可以在現實的生活中找得到對應的例子的,那找到了以後,你不妨再去觀察那些家庭裡面的阿公和阿媽,他們是怎樣習性的人?你就會看見上述講的這個脈絡(因果),是確實存在的了。
只有過得「豐盛」的這種家庭裡面的人,對人生是真的會有「感謝」的,同時,當他們看到那些「有錢的貧窮家庭」以及「貧窮的貧窮家庭」的生活模式時(看到別人的扭曲),他們更容易有所感悟(也就是「反省」);於是他們會更加清楚什麼是對的方向,應該怎麼做,自己的人生及家庭,才會真的更感到喜悅與美好,那麼他們就會為這個未來繼續做出對的「奉獻」,於是他們的「豐盛」又更豐盛了。
所以為什麼「豐盛」很重要?因為處在豐盛中,你才會透過這個豐盛去看到「感謝」和「反省」,然後才會做出對的事情,去真正為自己的未來「奉獻」。你叫一個家財萬貫卻對自己很吝嗇的人去看到「感謝」是非常困難的;你叫一個活在貧窮線以下,每天心態很困窘的人去看到「感謝」,也是非常困難的。唯有「豐盛」,才會讓你擺脫以頭腦的「不安全感」去做決定的模式。
那麼你要怎麼開始起步,去進入「豐盛」呢?關鍵就是當你「有」的時候,要從這個「有」去「感謝」和「反省」。有了感謝和反省,你會發現你的心就會開始有「餘裕」(這不是字面上看得懂的一句話,必須去實踐你才會真的「懂」),那麼你才會做得到該花的不會省、該開創的不會保守,於是無論你現在處於怎樣的光景,就一定會逐漸地往上走。
為什麼這樣做,人生一定會逐漸地往上走呢?因為有餘裕的人,就不容易被「頭腦的恐懼」和「不安全感」抓住,因為不容易被恐懼抓住,他才會重視生活的品質。可是「重視生活品質」的人因為有去做我們剛剛說的感謝,他並不會像有些人想的那樣,會變成任性揮霍的;反而,在他的「懂得生活」裡面,就會包括了從「感謝+反省」而來的「奉獻」----也就是說,他還會更樂意去為周遭的人、為自己工作的品質付出多一些努力。於是因為重視生活品質,他會經年累月地接觸到好的人事物;而因為願意付出,樂意提攜他的貴人與好的機緣也會漸漸出現,那麼他的視野就會愈來愈寬廣、發展的機會也將愈來愈多,當然他人生就會一直往上走了。
反過來說,即使是本來賺到很多錢的人,如果一直活在不安全感中,內心沒有「餘裕感」,他也會讓自己和家庭,逐漸向下沈淪的。例如他的生活沒有品質、觀念很狹窄,他的子女就會覺得窒息,想離他遠一點,可是這又讓他更沒有安全感,他就會連子女都想用金錢去控制,如果子女也被這些錢控制了,那就會形成一種「變態的你情我願」的需求,變成了乍看是父母子女,事實上卻是彼此在利用、在察言觀色的「間諜模式」。同時連這些子女們彼此之間,也都會陷入計較、競爭的關係之中,只是在父母還健在時,暫時維持著表面上的和諧而已,然而這些便埋下了日後所謂的「家道中落」或「富不過三代」的宿命了。
當然這種家庭裡面,也會有些活得比較健康的子女,是看得出父母親的恐懼與心機的,那他就會跟他的父母保持距離,自己去過好自己的生活。然而因為一份親情的牽絆,他們總會買一些比較好的東西來給父母使用,希望他們是不是可以體驗到「豐盛」,改變對自己吝嗇的模式。可是這些父母反而會嫌棄這些他們送的東西,讓這樣的子女覺得很傷心,其實這些父母潛意識的OS是:「你為什麼沒有買最貴的給我?你應該要給我最好的。」
這就是一種變態的模式,他們自己都不給自己最好的,可是卻要求子女要給他們最好的。本來子女送東西最重要的是那份心意,但是他們已經看不到「心意」,他們只看得到「我們那麼辛苦把錢花在你們身上...」所以他們覺得他們要「最好的」。可是這些很有錢卻心態很貧窮的父母,過去又真的有「把錢花在子女的身上」嗎?其實是沒有的,他們只是把子女當作自己的投資標的,投資在「自己的期待上」而已。有些孩子試圖努力去影響父母,希望他們快樂一點,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智慧的話,就會不斷折損自己,變成一個總在心裡哭喊著:「我這麼愛你們,可是為什麼你們就是一直看不到?」的人,然後他就更努力的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對父母親的愛,於是反而變成了「討愛的小孩」,繼續在不斷地挫敗中受苦,掉進了憂鬱的漩渦了。
這種父母常常導致親子關係愈形惡劣,甚至破裂,高靈說,華人有很多富裕階層的家庭關係都是這樣的,後來就演變成那些心態上比較健康的小孩,自己出去過自己的日子,頂多就是三節回來吃吃飯、包包紅包、做個表面。那麼何以致此呢?就是因為這個家庭的父母那一代,習慣把自己過得很緊,對於自己的擁有,早就沒有了「感謝+反省=奉獻」了。
所以,不用去羨慕人家是含著金湯匙出生,有錢人家也不一定是在享受豐盛的。
因此換個說法,「豐盛」也可以這麼解釋,那就是:你要讓自己能夠自由。例如在有形的財富上,「自由」就是你能夠「移動」,哪裡有賺錢的機會,你是看得到,也願意去移動你自己的腳步去做;然而在無形的精神上,「自由」就是你不會活在不安全感裡面,當你「有」的時候,你是真的能夠感謝,因此心裡面有更多空間可以去「當用則用」的。
所以「豐盛」真的非常重要,如果你沒有為自己的生活注入豐盛感,就算有人跟你講了商機或哪裡有好的人事物可以去接觸,你也會看不到,或當作耳邊風,而裹足不前的,那你就會一直窮下去,自己卻不知道人生為何總是在原地踏步。然而當你透過「感謝」與「反省」的實踐,開始在心裡產生出豐盛感時,你就會開始打破自己原先的觀念(恐懼與不安全感),看到「其實我的生活也可以是如何如何的呀...」,當你心裡有這句話時,那麼恭喜你!這就代表著你已經看到一個屬於你自己未來的「豐盛畫面」了,這個看見就會成為你往前走下一步的希望與動力。這時候你再去想想以前的自己都在想什麼、做什麼?你就會發現幾乎都是為了「別人眼裡對你的看法」、「想要別人看得起我」...你都是為了這些在活的,可是在看見「豐盛」的時刻,你會很清楚地明白,那些都好沒有意義啊。
這時候才是「你終於看到屬於你自己的那一條路」了,而這條路,也就是佛陀真正想對世人開示的「讓你自己成佛」---成就「你獨特的佛國世界」---的那一條道路!
所以所謂的「成佛之路」是什麼呢?就是透過「覺醒」,知道怎麼去為自己「奉獻」,而成就了自己生命的「豐盛」。
而宗教裡說的「進入天堂」,不是別的,亦是如此!所以如果你還在世的時候,你都不懂得如何讓自己活得豐盛,那你說你死了想要進天堂,你是進去不了的喔!你是沒有那張門票的。
所以你要怎麼走向「佛國世界」呢?「豐盛」就是那條路徑。每個人都應該很實際地在生活中,去找到你在「學習豐盛」上,下一步該做的事,這樣的「修行」才不會變得虛無飄渺。高靈說,當你真正走在這條「學習豐盛」的道路上時,你再去看佛經,它們對你才會是有意義的,你才不會一直停留在唸誦或頭腦的說文解字的階段。因為「學習豐盛」的過程,就會帶給你許多具體而微的經驗,讓你去跟佛經做印證;去明白以前過來人(佛、菩薩)的經驗,那你才會真正瞭解很多的「大道理」的!
如果你不是這樣去讀佛經,而是把它當作護身符一樣的唸誦,因為脫離了在實際生活去學習變得豐盛,那你只會愈念愈愚痴,愈愚痴就會愈沒有安全感,就反而變成另外一種「被宗教控制」的模式了;而這種被操控的模式,其實是佛陀很不想要大家墮入的,因為這就是「睡著了」。所以學「佛」就是要學「覺醒」;學「覺醒」就是要你從你的現實生活中去看清楚,看清楚你的每一刻、看清楚環繞著你的每一件人事物,你才能夠從這個現實生活裡面去得到滋養和成長。而「豐盛」將是「覺醒」之後的必然,也就是走入菩薩道的風光,它是能夠讓你和你的世界走向雙贏,並且使你獲得「正知正見」的真正關鍵,因為在「豐盛」裡面,就含藏著自然而然讓你從貪嗔痴中脫離的;那個真正的「般若智慧」。
※文章歡迎分享,請註明出處連結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